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老照片库 > 正文
    购物车
    0

    孔城老街的桐乡书院

    信息发布者:小王子
    2018-05-25 10:22:20   转载

      


      桐乡书院

      安徽桐城市孔城老街的三甲(地段)残存着一座晚清书院,名叫桐乡书院。

      正对院门的旧式楼房叫朝阳楼,1985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楼为砖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房,东西向,大门朝阳,寓示学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上下设走廊,二层置扶栏,隔扇门窗,门窗框上雕刻花卉卷草图案,结构考究,典雅大方。

      朝阳楼能大体保存下来,委实不易。它的存在,延续并佐证了桐城派文化及儒家文化的昌盛。书院的创办者就是桐城派散文大家,诵读的是四书五经。

      书院创办于1840年,即清道光二十年,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桐城派鼻祖戴名世后裔——亦即桐城派中期代表作家戴均衡与文聚奎、程恩绶三个孔城人筹办书院,用知识开化国民。三人募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建了房舍五重,还购置了数十处地产,设“朝阳楼”“漱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仓房”“账房”等,辟有“旷怀园”“广植异树奇葩”。这样以来,桐乡书院既是大学堂,又是园林,学生有了一片优雅的读书环境。

      桐乡书院的创立,无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道光二十一年(1841),桐乡书院开课后,群贤聚首,学子咸集。”当时桐、庐、舒三城的学子纷纷前来就读。教室就是朝阳楼。

      在桐乡书院朝阳楼后面的小天井西墙壁上,有一块嵌进去的矩形玉润石碑,上书“桐乡书院记碑”。这块碑是清翰林罗惇衍记刻的,记碑时间为道光三十年,书院创建10年后。罗淳衍位居高位,能为桐乡书院记碑,这实在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一定是桐乡书院的创办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桐乡书院四议》(即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讲究师资质量、学生品德、对经学以及藏书重视,戴均衡的这些办学理念在当时较为新潮与全面,即便在现今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因而获得清廷肯定。

      “桐乡书院创办未及三年,成绩卓著,县试,府试,首卷均为该书院弟子所得,颇负盛名。”这么一所乡镇书院,开课后三年即声名远扬,享誉全国,委实不易。由此看出,无论是书院,还是学校,要想学生出类拔萃,办学理念与思想非常重要。

      历史总是在延续演化的。桐乡书院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年代的更迭,后来相继改名桐乡学堂与桐城县第三高等小学,以及后来的孔镇学校(1999年迁出),但无论如何改名,它都在做着一件公德事,那就是育才,培育了160年英才。据考,革命家尹宽、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家朱光潜都曾在这里就读。尹宽家就在当时的孔城,朱光潜家在邻镇麒麟岱鳌山,距孔城老街只有区区二十里,而方东美家在枞阳义津,距孔城老街也只有三十里地。从桐乡书院迁出的孔城中心小学,延续桐乡书院的办学精神与学风,目前拥有21个班1100余名学生,成为桐城市规模最大的农村中心小学,担负起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

      北宋的四大著名书院,如今唯岳麓书院尚存。与此类似,创办较早的桐城东乡、西乡、南乡书院不见了踪影,然创办在后的桐乡书院却还有一幢朝阳楼傲然地向后人昭示着教育的精髓。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