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回龙村 651494.nync.com 欢迎您!
江边茶肆。
根据龚素清原稿绘制的锦官驿社区文化墙。
江上行舟。
最近,成都锦江区锦官驿社区的文化墙有些火——一幅12米长的画卷,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老成都风貌。茶馆、豆汤饭、码头、桥梁……画卷完全再现了当时成都从九眼桥至东门大桥路段的街景和河道,有市民专程去比照着,寻找当初自己家的房子。
文化墙源自于社区居民75岁的龚素清在前年创作的老成都手绘作品。龚素清原是一名清音演员,退休后2006年开始学习绘画。除了此前完成的两幅老成都的长卷手绘外,她告诉记者,现在正在进行第三幅画卷的创作。
手绘半个多世纪前老成都街景
龚素清是成都人,从小就生活、玩耍在锦官驿片区附近,过去老成都的一街一路、一店一铺,景和物、人和事,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退休后的她开始学习绘画,从素描开始学起,最喜欢的就是画房子、画建筑。2010年,两位艺术家陈建军、曹明浩和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一起发起了一个社区艺术项目,发现了龚素清,邀请她画下记忆中的老成都。
除了凭借自己对老成都的极强记忆,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老成都,龚素清在创作中还四处走访,寻找当年的老居民们,请他们帮忙回忆。耗时近半年,她手绘下了两幅铅笔长卷,一幅描绘了从望平街至点将台街,共7.8米长;另一幅则是从东门大桥至九眼桥一带,共4.8米长。在她的笔下,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成都景象跃然纸上——街道人群络绎不绝,码头熙来攘往,江边茶馆酒楼林立,十分热闹繁华。
画作完成后,她曾举办了画展,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不少老成都居民们纷纷称赞:确实就是这个样子!
画作搬上墙留住记忆
今年,锦官驿社区启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城区网格化示范点建设,梳理挖掘锦官驿社区的历史文化。打造特色社区文化时,社区工作人员想到,干脆利用办公区所在地门口几面墙进行改造的契机,将社区居民这幅手绘的老成都“搬”上墙。
锦官驿社区党委书记张建波告诉记者,他们选取了其中与锦官驿相关的部分,根据龚素清的原稿进行绘制,尤其凸显出成都独有的水井坊酒窖、九眼桥、古码头驿站等。
文化墙建成后,有不少市民专程过来围观。“哎呀,在我们小时候成都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住的就是这样的瓦片房,没有自来水,要到河边挑水喝,也要到河边洗衣服。”市民张启祥指着文化墙为记者讲解,“现在城市飞速发展,完全不一样了,看到这样的图画,真的勾起了很多回忆。”
潜心创作第三幅长卷
龚素清告诉记者,除了此前两幅长卷,现在她还在进行第三幅长卷的创作,主要是从水井街到九眼桥一带。
“第一幅主要描绘当时成都的农田,第二幅主要描绘成都的江水和码头,第三幅则全是成都的老街道和老建筑了。”龚素清告诉记者,第三幅画比前两幅都要长,接近10米,她已经画了一年多,因为建筑物太多,手绘工作量很大,所以进展比较慢。“房屋上一片瓦,都要慢慢画,不能随意糊弄。”
为了画好老成都,她也在不停学习。“每天都要看书、收集整理资料,还专门去看了外地的建筑,前不久就去看了山西平遥的老建筑,看下跟成都的到底有什么差别。”龚素清说。
作为一名清音演员,她也并未放弃自己的本行,现在还在带一些学习清音的学生。“不管是清音还是绘画,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年轻人,能够记住我们成都的历史文化。”龚素清说。